大学排名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7-05-15作者:房保俊设置


随着2017年的到来,各大学排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大学排行榜。虽然大学排名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公众媒体根据各排行榜的排名结果对高校进行对号入座已渐渐成了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每年排名排行榜发布之后,高校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近年来,我校也开始关注大学排行榜,在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也在曲折中上升,如2017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我校位于全国第299位,山东省第17位。很多人可能对大学排名的结果比较清楚,而对大学排名的深入了解程度不够。究竟大学排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未来怎么发展?这些基本问题可能仍存在着困惑。为使更多的人关注大学排名、认知大学排名、使用大学排名,现就上述基本问题做些简要介绍。

一、大学排名的历史

(一)国际大学排名的历史

大学排名是舶来之物,较早的大学排名出现于高等教育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总体来说,大学排名是对大学发展环境出现新变化的回应。通常认为,大学排名现象最早出现于美国,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代表了最早的大学排名,该排名依据卡内基分类法将美国1308所本科院校分为五类,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每类排出前五名。198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客观量化评价指标,并逐渐稳定在学术声誉、生源质量、师资实力、财政资源、学生保持率五个方面。1992年英国《泰晤士报》(THE)公布的“最佳大学指南”是英国最早的大学排名,这份指南包含了101所大学,14 项评价指标,内容偏重教学,为中学毕业生申请大学提供信息。之后,该排名体系不断更新、完善,排名方法论也逐渐科学化。2004年到2009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QS公司合作推出世界大学排名。2009年之后,它开始与汤森路透合作,继续推出世界大学排名。到2010年,该排名的指标共包括学生满意度、科研质量、入学标准、生师比、生均经费、设施和设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前景和毕业率九个指标。

(二)国内大学排名的历史

我国的大学排名出现较晚,但是发展较快。一般认为1993年武书连等在《广东科技报》发表的《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为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大学排名。发展至今,我国大学排名已经形成了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排行榜及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等影响广泛的国际、国内大学排名。1999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开始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由民间企业发布的大学排行。该排名机构以社会评价者的角色,从消费者的角度,基于客观数据和调查数据,对中国大学进行量化研究。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第一个“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标志着我国大学排名机构对世界范围内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排名全部选用客观指标和第三方数据,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及“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三个排行榜。ARWU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受到部分国家高校的认同。20038月中国校友会网对外发布了“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这是中国第一个由网络评选产生的大学排行榜。该榜采用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国家投资、学生奖励、学校声誉”等。二级指标包括“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点、两院院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挑战杯竞赛成绩、973国家项目等”。至今,该榜已连续14年对外发布。

二、大学排名的作用

近年来,各种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诸多排行榜在指标设计、方法论选择、计算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学排名机构的公信力和大学排名结果的科学性仍存在着质疑,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排名的影响正由点到面,引起了学生与家长、大学、政府、公众、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已对高等院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外部保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学排名尽管并不完美,但满足了公众对大学信息透明的需求,而这是院校和政府自身没能做到的。

(一)对大学进行社会监督

这是大学排名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公众对大学办学质量、大学的运作等大学内部事务缺少信息来源,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排名机构通过搜索横向的客观数据或者基于调查的相关数据,根据量化指标对大学的办学情况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从而为公众了解大学的运行情况提供一条可行路径。特别是在招生方面,大学排名已逐渐成为帮助高考考生及家长择校的有力工具。高考考生及家长在面临择校问题时,更希望大学排名的存在,认为大学排名能够帮助自己了解院校的真实情况,而这是在院校的招生简章中所看不到的。

(二)服务于大学的自我诊断

这是大学排名的拓展功能。大学排名是大学外部质量保证的一种形式,大学排名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这一评价结果为大学进行横向比较、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院校往往会通过研究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指标的各项得分,发现自身在大学排名中的劣势,通过调整政策或组织行为的侧重来提升其在大学排名中的指标表现,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如专家所言:大学排名被用来区分地位与声誉,它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在学术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个市场上,大学间不断与对手竞争更好的学生及师资,大学本身在此过程中不断打造和培养自己校园的声誉和品牌。

(三)服务于政府决策

这是大学排名的拓展功能。大学排名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其利益相关者的网络逐步增大。大学排名为政府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安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如一流大学建设、国家财政拨款等等。“每年一次的大学排名所形成的排名轨迹,可以动态地反映各个大学的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各指标的强弱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大学的发展潜力,甚至找出大学对社会的参与程度和与社会的关系;大学排名揭示的各个大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供各级政府决策时参考。”如QS2016-2017年大学排行榜》推出以后,根据QS分析,今年的排名结果显示,大学排名的升与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由于获得政府或民间的资金支持,美国和亚洲国家的多所高校的排名稳步提升,反观西欧各国,一再缩减高等教育财政预算使得高校发展动力不足。由此,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表示,2017年政府将投入8.5亿欧元用于高校科研领域,并计划于未来10年陆续投入60亿欧元。

三、大学排名的发展趋势

(一)分类评价逐渐成为主流

任何一项大学排名都是寻找可以确定的指标和可以测量的数据,通过某种组合分析得出的分数来进行排序。这种避繁就简的方法导致了可测量的科研成绩易被计算,而同样作为大学重要职能的教学却因难以量化评价而被忽视。这种排名方式使理工类院校因其科研成果易于统计分析而在排行榜中占据优势,而相当部分的特色型或人文性院校在排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近年来尽管大学评价理念还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理念逐渐成为大学评价中应用的重点,这种评价更利于相同或相似类型的学校之间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评价的比较作用及社会监督作用。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近年来除推出大学综合排行榜之外,还推出了分类排名(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等)、学科排名、专业排名、教学质量排名等等。分类排名正成为国内外各大排行榜的主流。

(二)指标设计更加科学规范

对大学质量进行评价需要在明确内在逻辑基础上进行要素分析,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以形成指标及其权重。权重和指标是大学排名遭受批判的重点所在,指标划分与大学本身的不对应、指标的避繁就简、权重的随意赋予和频繁变动,加深了人们对大学排名结果的怀疑。从国内外主要的大学排行榜来看:其一,不同排名机构的排名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如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为6个,以科研指标为主。武书连排行榜《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排名指标达 32个,分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个类别;其二,以数量指标代替质量指标。大学排名指标设计尚未明确区分质量指标与数量指标,出现了相互混淆的状况。如“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数量代替质量,将质量与数量混为一谈。本科生培养得分计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其三,在指标权重上,权重设计不够科学。大学排名机构在排名指标的权重设计上不能如实的反映学科差异,不能兼顾排名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就影响到了排名指标的实效性,造成排名结果难以反映大学发展的现状。实际上,不仅是国内大学排行榜,国外大学排行榜也存在着上述问题,导致不同大学排行榜中大学排序差异悬殊。

正是基于上述各方面的问题,2006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会议提出并倡导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旨在为各国、各地区和全球性排名的制作和发布提供指南,促进大学排名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柏林原则指出,指标的选择应该基于指标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数据的选择应该基于对质量和学术优劣的各种评价指标的认识,而不是仅仅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排名应当明确告知为什么包括这些指标和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什么,指标的权重分配如果有的话,应该非常明确并且应尽量保持稳定,权重的变化会使顾客难以明确地判断究竟是实力的变化还是排名方法的变化导致了机构或专业的位次变化。在柏林原则指导下,各排名机构在指标设计上开始兼顾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大学的特殊性,避免出现因学科差异而造成的指标权重分配的差异。而且在指标选取上,越来越全面,尽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避免因某项指标缺失的问题,造成部分特色型院校排名结果与传统认识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排名结果开始得到官方认可

总体而言,社会对各种排名是欢迎的,大学对排名结果表现出选择性接受的特点。也就是说,对自身比较有利的就表示欢迎并在官网和相关材料中予以刊载,对自身不太有利的就不予理会。从官方的反应来看,对待大学排名的态度有一个逐渐认可的过程。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2009年时曾表示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科评估受到教育部鼓励,表明教育部对待大学排名的态度发生了改变。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民间机构的大学排名开始逐渐走进官方的视野,一些权威官方媒体对各主要排行榜的发布予以报道。2015年国务院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方案,各省也纷纷制定自己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在各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参照指标就是ESI排名前1%学科和教育部学科排名前20%学科。如山东省教育厅201611月公布立项建设的32个一流学科中,所有ESI排名前1%学科均入选,教育部第四轮及以后学科评估排名前20%的学科也可入选。随着第三方排名机构排名过程公开性、排名方法科学性的逐步增强,排名结果也逐渐走进官方视野,被官方所接受和认可。


返回原图
/